《地區分析—科學園的潛力(三)》

科學園站的大膽假設 建站的位置可能在

上篇講到中大R(C)(丙類住宅用地) 的豪宅發展及增加人口的可能性,這回終講到科學園/白石角一帶的布局,居民/人口的計算,甚至科學園站的可能位置了。

 

其實科學園的出現多少與中文大學有關連,這要多得當年高錕校長的高膽眼光及努力游說政府及科技業界下,讓科學園得以設於白石角現址。

 

但這又如何影響到科學園的人口計算呢?彼得是中文大學校友,不時與其他舊校友「吹水聊天」,當中發現有不少人在日間的身份是科技公司主管、職員,夜間是大學講師、學生,也許和中大的理、工、醫學以至商學院等沾上關係,香港與世界的科技人才在同一個工作、學習和生活圈中互相交流及訓練很可能是將來趨勢。這也是其中一個誘因令在科學園或中大上班上學的人,更趨向住在該區。

 

而世界的另一趨勢是,圍繞着真正以科技研究為主的科技園區,周邊會產生大量的居住需求,以便鄰近上班或純喜歡科學園環境的人。不難預見超低使用率的教育大學體育中心可能會被要求局部時間對公眾開放,作為地區運動設施,而商業及住宅相鄰而建的供求亦會漸多,政府可增加對附近一帶餘下的GIC(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的土地)密度以應付需求。

 

 

若要進一步達到建站可能,是需要足夠的居民或流動人口的使用率,當有足夠成本效益(如大幅改善或分流路面交通或協助發展/重建一個地區)就有機會實現。目前估計平日通過沙田站、大學站、大埔墟站轉乘小巴、巴士或的士出入科學園的居民、訪客或上下班的總人數可達34萬,還未計新地或恒地R(C)將來增加的人口,根據現有及可預期的規劃改變及可發展的樓面及相關工作工種等,彼得估計2023年後科學園/白石角一帶居民/流動人口數字已超7萬人,見附圖一。所以3年後已達足夠的使用率。如建站,可直接分流了沙田、大學、大埔墟站的人流及疏導交通負荷。

 最後,告訴大家一個關於另建新線和沿線加站的分別,建新站是需加一段全新鐵路,當中考慮及規模自然比較困難及繁複,包括建築、收地、重置設施、賠償等,成本相當昂貴;而沿線加站的收地(一段一段收回)及建築則成本有限(如火炭、太和站當年),相對於政府打算用十年在河套區(新界古洞、落馬州附近)發展的創科園,科學園仍有着地理及時間上的優勢。

2000年代九廣鐵路曾考慮在白石角一帶加站,但未有落實,因科學園未起步。現在是時侯再研究了。博研路及橋似乎用作溝通吐露港公路兩邊白石角/大埔39區及中大新地段的所須,也預視了將來可能的交通樞紐,包括可能之科學園站的位置,只需於未批出的GIC土地建中大及白石角公共交匯處,東鐵兩邊及上空建站及建一些跨越吐露港上的行人天橋等,便可把各已發展及發展中的地區接連。(請看附圖一)

撰文︰Peter, Hazel

參考資料︰

地市規劃委員會

地政總署

中文大學校園發展參考資訊

科學園發展參考資料

鐵路拓展參考資金

聯絡我們